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出版视点
台媒:台湾人为什么不爱读书?
时间:2013-05-14 13:26:13  来源:   作者:

 台湾《中国时报》3月31日刊载社论探讨台湾社会的读书情况。文章指出,台湾人不爱读书的新闻几乎每年报纸都会登一遍,但多数人闻之藐藐,反应冷漠。文章从社会集体的生活习惯观察不爱读书的现象,文章直言,如果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性,再怎么呼吁鼓吹阅读风气都将无效。

  社论摘编如下:

  又是一个令台湾人难堪的国际比较数字:台湾人一年只读两本书(教科书除外),不仅和原先就遥遥领先世界、酷爱读书的芬兰、瑞典等北欧国家没得比,连动辄要拿来比较的韩国,都远远超过台湾。

  台湾人不爱读书的新闻几乎每年报纸都会登一遍,但多数人闻之藐藐,反应冷漠:不读书又怎样?一向在国际统计上凡事都“惊输”的台湾人,为何唯独对“不爱读书”这件事 “无感”?

  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失去一种“借阅读来求上进”的力量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台湾长久在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古老文化的制约下,原本将阅读当宗教般崇拜,但现在我们知道,“读书高”是因为过去书中有功名利禄可求,所以爱读;但是现在还有吗?

  台湾人为什么不爱读书?可先从社会集体的生活习惯这个切面,来看不爱读书的现象。

  台湾最自豪、也最常被国际社会称道的优点是“人情味浓厚”。证诸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,似也如此。我们一般市民遇到他人的友善与热情,大陆的《新周刊》都以封面故事报导:“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。”

  我们不只对岛外的人热情,自己熟人间的互动热络,也反应在各处。例如,都会区的咖啡厅喧闹、灯光暗淡,连图书馆都有交谈声音,不适合安静读书。咖啡馆林立,不景气中生意一枝独秀。一杯卖百元的热咖啡,毛利不低,投资者为何小气不把灯光调亮些?不是的,换个灯没有多少钱,但是多数客户来咖啡厅主要目的是来“社交”,而不是来安静读书的。

  此外,包括台湾在内,全球出版业面临了产业结构的巨变,科技让新的阅读器出现成为主流,人人趋之若骛;而电子书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同于纸本书,因此编辑、选题也要跟着改变──内容深入与否不甚重要,但标题要突出、话题性要高、速度要快要热,上述几点都不是传统纸本书的优势。

  其实,也不只台湾有这样的趋势,连美国的老牌严肃政论周刊《新闻周刊》,都在80周年后,划下纸本杂志的休止符,只出网络杂志;《新闻周刊》意欲效法美国新兴严肃网络媒体《Huffington Post》,大家在网际网络上见真章;但是《新闻周刊》面对的挑战是财务亏损、阅读习惯改变、杂志定位的问题。阅读市场若比喻为“海洋”,该杂志本来定位“捕捞”的读者还在,只是他们变得更挑剔内容,更常上网络看,“读者鱼群”仍在,并没有消失;台湾的问题则是“渔场枯竭”,“阅读的海洋”生态破坏,鱼群消失;阅读群似乎逐渐弱智化,喜欢简单、快速、不伤脑筋的吸收新知方式。

  台湾人怎么会变成这样肤浅?还是说,大家认为,读书真的没有什么用!因为读严肃、有深度的书籍,似乎也没有什么正面回馈的效用,既不会帮你加薪,也不会让你在亲友社交圈赢得掌声,至于纯粹阅读的“知性乐趣”,很多人也很迷惑:这是什么?

  台湾人非常务实,若工作无虞,生活就在日复一日的节奏中重复进行;若还要为三餐烦恼,就更没有时间读书,纸本书籍的“实用”定位,便愈来愈向后退。至于社交场合、交换“情报”(而不是“知识”)的乐趣,也不必严谨,朋友间道听途说、以讹传讹的现象,在台湾是屡见不鲜,反正被消费的是远在天边的“名人”。

 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性,再怎么呼吁鼓吹阅读风气都是无效的,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,并没有给阅书留个位置;再说,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,每天读书读到都快抓狂,出了学校,还有多少读书的胃口?

  一般人并不觉得读书能带给他们什么额外收获。然而,阅读的效用须日积月累,才能改造人的心灵、提升人的视野、锤炼人的价值体系,就像《庄子》寓言中那棵没有被砍掉当家具的“栎树”:“无用之用,是为大用”。“文化改变”一直是文化人类学探讨的重要课题。“文化改变”就是中国人说过的“移风易俗”,而台湾社会集体不读书的现象,正是一个“移风易俗”的挑战,就算有一、两个国际评比的刺激,恐怕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,需要从教育体制、阅读环境与设施和生活习惯,甚至媒体内容改革等方面,进行细腻深刻的价值重塑;这可是一个长期工程。

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首邑上城38号楼2单元902室 邮编:102600
手机:13641317931 电话:010-61219190 邮箱:bjhanmo@163.com
QQ:349689318 103199698 14143409
京ICP备10008217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