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,“诺贝尔文学热”一直是时下最热的话题。自1901年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首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以来,全世界已有104位作家获此殊荣,覆盖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。诺贝尔文学奖截至2007年,各大洲的获奖人次数分别是:欧洲78人、美洲17人、亚洲4人、非洲4、大洋洲1人。获奖排前三位的国家是法国、美国、英国。作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,莫言开启了一扇交流的窗口,把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传递给世界。而纵观世界文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,除了广泛挖掘人性的本来面目外,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。本期读书版,将细数近几年来世界各大洲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,穿越地域限制,带你开启一段关于“诺贝尔”的文学之旅。
美洲:秘鲁 马里奥·巴尔加斯·略萨
人物介绍:拉丁美洲一直被视为文学创作的热土,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爆发的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”,更是诞生了诸如加西亚·马尔克斯等世界级文豪。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影响,作品带有鲜明的实验性质和强烈政治化。秘鲁作家巴尔加斯·略萨,于1936年出身于秘鲁南部的一个中产家庭,先后读过军校,当做记者,最终选择从政。他的作品类型涵盖了小说、剧本、政论杂文等,并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。
代表作品: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《城市与狗》是略萨奠定国际声誉的名著。该书根据作者读军校期间的亲身经历,讲述主人公阿尔贝托,时而生活在社会上层,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、混血种族学员同住,于是熟悉上层社会的伪善、欺诈和糜烂的生活,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和社会存在的种种恶习。此外,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《酒吧长谈》,在略萨获得诺贝尔路上也有功不可没的作用。小说把视觉对准酒吧,通过这一公共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描写,透视人生,窥探社会,具有很强现实意义。
诺奖评语:他对权力结构的精确解析和对个体坚持、反叛和挫败有犀利描写。
非洲:南非 约翰·马克斯韦尔·库切
人物介绍: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,是南非白人小说家。从小接受英国学校教育的他,以英语为母语,到美国攻读文学,并取得博士学位。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,现供职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。
代表作品:库切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。198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《等待野蛮人》是库切当之无愧的成名作,这部寓言作品从根子上抓住了文明的痼疾。其主要作品还有《昏暗的国度》、《来自国家的心脏》和《耻辱》等。2003年,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,库切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巧妙,对话含蓄。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审慎的怀疑论者,在其作品里无情地鞭挞了西方的理性主义和某些虚伪的道德观。
诺奖评语: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,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。
欧洲:瑞典 托马斯·特兰斯特勒默
人物介绍: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托马斯·特兰斯特勒默,是当今瑞典最优秀的诗人之一。特兰斯特勒默共著有诗集十余卷,诗歌163首,曾被《美国诗评》评为:“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。”不幸的是,特兰斯特勒默在1990年患上脑溢血导致半身瘫痪,但坚强的他没有被病痛击垮,直到2004年仍有新作出版,并最终凭借对诗歌热忱,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代表作品: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常会融入自己的生活见闻。1983年,中国著名作家北岛首次把特兰斯特勒默的新诗集《野蛮的广场》翻译成中文。值得一提的是,1985年特兰斯特勒默访华之后,创作有诗歌《上海的街》:“中午时分,鱼贯而至的自行车上空,洗过的衣服随灰色的海风飞舞。请注意两侧的迷宫!”
诺奖评语:特兰斯特勒默大部分诗集以凝炼、简短和深刻的比喻为特征。
亚洲:土耳其 费利特·奥尔罕·帕慕克
人物介绍: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,是土耳其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。他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。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,但随后转而投身文坛。1974年开始从事文学写作。作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中间人,帕慕克的小说主要描写东西方文化差别和交流。作为亚洲作家帕慕克,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厚兴趣。
代表作品:帕慕克的主要作品有《我的名字叫红》、《雪》、《黑书》和《伊斯坦布尔》。其中,2003年出版的小说《我的名字叫红》为视为帕慕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小说讲述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,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受苏丹国王之命,秘密绘制一本颂扬他生活与帝国的书籍,但一位细密画家却离奇失踪,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,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,因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夙仇、爱情的谋杀案。
诺奖评语: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。
帕慕克作品销量好
据国内出版商世纪文景的编辑王玲透露:帕慕克汉译作品总发行量,已达76万多册。仅中国一个市场,便占到帕慕克作品全球销量700余万册的十分之一强。《我的名字叫红》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,6年来已连续印刷了26次,发行高达39万册。其次是2007年出版的《伊斯坦布尔》,同样不断加印至今。每次有帕慕克新作上市,都会拉动前作的销售。与帕慕克的受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多数诺奖作家的作品,国内销量难破10万册。比如,耶利内克的《钢琴教师》卖了9万册,库切的《耻》卖了7万册。这还算比较好的,2002诺奖得主凯尔泰斯的《无命运的人生》才卖出区区5000册。